2022年,市體育局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進一步夯實群眾體育基礎,增加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逐步補齊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短板;持續鞏固縣級體校改革成果,全面推廣“四位一體”的訓練模式,加強省運會備戰辦工作機制;強化產業融合,探索體育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幫助企業制定戰略目標和攀登計劃,積極進取,扎實工作,努力推動各項工作“爭一流、爭第一、爭唯一”,為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貢獻體育力量。
2022年,市體育局主要任務目標。一是黨建工作方面:加強黨建引領,全面完成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任務。二是群眾體育工作方面:省對市考核文體生活群眾滿意度保4爭3;完成500個村的健身器材新裝更新任務;完成三個縣的體育公園建設。三是綜合業務工作方面:在山東省第25屆運動會上努力實現獎牌位次前移,力爭魯南第一;免費培訓1萬名中小學生學會游泳。四是體育產業方面:全市體育彩票銷量達到8.5億元。
全力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務
一是強化黨的政治建設。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突出市直體育系統政治屬性。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教育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推動機關各項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圍繞機關黨的政治能力建設年和五大發展理念強化政治建設,層層開展政治意識培訓。按照“講政治、守紀律、負責任、有效率”要求,深入推進模范機關和星級支部建設工作,開展以“黨旗在一線飄揚”“黨旗在賽場飄揚”等黨建活動,扎實推進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二是積極開展對上爭取。針對“三爭”工作,成立工作專班,加強對體育方面相關政策的學習和研究,廣辟渠道捕捉信息,將工作目標和任務責任到人,層層壓實,明確時限,積極推動“三爭”工作順利開展。主動與上級體育部門對接,從體育產業、全民健身設施、賽事組織承辦等方面下足功夫,及時申報。做到應納盡納,能爭必爭。三是全力完成招商引資任務。結合體育工作實際,明確工作任務,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計劃,大力引進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和環境友好型項目。注重工作效率,轉變工作作風,守住工作底線,夯實工作職責,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招商項目的落地開工、投產運營提供基礎保障,確保按照時間節點完成工作任務。四是加強沿運河、沿黃河體育文化協作交流。謀劃組織好2022年淮海經濟區體育工作協同發展座談會和山東省沿運河五市體育產業協作聯盟成立大會。充分利用經濟區協同發展合作機制這個平臺,發展區域品牌賽事活動,促進區域人才共育,形成互補互促、抱團發展的良好局面。加強沿黃市縣黨建合作交流,立足治黃實際突出治黃特色和陣地建設,推廣濟寧體育黨建特色。
全力抓好25屆省運會備戰參賽工作
充分發揮縣級體校在青少年體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廣“四位一體”的訓練模式,進一步拓展“市隊企業辦”的路子。加強運動隊梯隊建設,組建科學、合理的后備人才隊伍。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派隊伍到先進市進行訓練,引進優秀教練員指導訓練我市運動隊,努力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全力為省運會提供保障。在市備戰辦進入戰備狀態的前提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備戰25屆省運會。進一步明確責任,嚴格獎懲,層層動員,層層傳導壓力,形成全員備戰的局面。精心組織,精準服務,確保獎牌榜全省位次前移,實現魯南地市排名第一。同時,加大對我市教練員、運動員反興奮劑宣傳教育工作,樹立“拿干凈獎牌”的理念,堅決做到興奮劑問題“零出現”“零容忍”。
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一是抓好群眾身邊的健身組織、健身設施、健身活動、健身賽事、健身指導和健身文化等“六邊”工程,特別是要抓好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首先是增數量。繼續實施村級全民健身設施全覆蓋和縣縣都有體育公園兩項工程。同時,建設健身步道、自行車賽道,利用空閑場地建設休閑小廣場、小球場和社區健身苑等。其次是盤存量。鼓勵社會力量利用廢舊廠房、車間等改造成健身場所向社會開放;規范管理現有健身設施,全面向社會開放,研究探討學校、企業的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問題。二是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組織好濟寧市第十二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市級探索新的辦賽模式,推出部分項目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社會組織承辦比賽,培養壯大市場。積極挖掘踢毽子、抖空竹等一批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全民健身運動會,推廣我市獨創的“六藝太極拳”項目。認真組織好“百縣籃球、千鄉乒乓球、萬人象棋”即“百千萬”三大賽事,從鄉村開始組織比賽,層層選拔,擴大賽事的影響力和參與度。三是擴大游泳普及的受眾面。利用暑假期間,組織全市1萬名中小學生免費學會游泳。四是組織體育協會和健身志愿服務隊伍,深入到鄉村、社區、學校,宣傳科學健身知識,開展健身活動,傳授健身方法等。五是各縣市區按照小型化、社區化、生活化組織開展健身活動等,讓活動開展在群眾身邊,融入到群眾生活。
加快推進體育產業發展
一是探討成立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會,制定行業規范,在行業自律、權益保護、糾紛處理、同業互助、交流合作、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發揮更好作用。二是深入體育企業一線,摸清企業的底子,利用現有政策進行分類指導,研究出臺體育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幫助企業制定戰略目標和攀登計劃;三是抓好場館運營。依托現有體育場館設施,整合周邊資源,打造健身服務、場館運營、競賽表演、商貿休閑等多功能體育服務綜合體;四是持續發展體育彩票業。加強網點質量規模建設,緊抓增機擴容工作,提升網點營銷技能,實施網點幫扶工作,實現體彩年銷量8.5億元;五是加強產業融合。推動健身服務產業與康養、文游、醫療等業態的融合,促進健身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
統籌安全生產和疫情防控,堅決守牢一排底線
一是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產。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屬地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積極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全力抓好體育領域安全穩定工作。修訂完善全市體育系統安全生產工作方案,開展全市體育系統安全生產督導檢查。以各類賽事活動、大型體育場館、公共體育設施、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等為重點,全面梳理排查風險隱患,提升體育行業安全管理水平。完善賽事安全監管,落實“一賽四案”,加強風險研判,建立“熔斷”機制,杜絕業務與監管“兩張皮”。嚴防體育領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為杭州亞運會、二十大等重要節點營造安全穩定環境。二是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嚴格執行國家疫情防控決策部署和屬地防控要求,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和僥幸心理。嚴格運動隊管理,做好日常健康監測,密切掌握行程,防止失管失控。落實體育健身場所常態化防控措施,做好從業人員核酸檢測和健康管理,控制人流上限,定期通風消毒,落實場所碼、行程碼、測體溫、“一米線”等要求。線下體育賽事活動均應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按要求報疫情防控部門審批,壓實賽事活動主辦方主體責任。三是持之以恒抓好系統穩定。全市體育系統要持續加強黨的建設,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輿情風險防控和應對機制,研判好、管控好體育戰線的意識形態風險。著重發揮12345市長熱線、網絡問政平臺作用,領導班子帶頭研究,加大矛盾調處力度,推動群眾訴求和意見建議有效解決,確保全市體育系統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