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科創載體和人才團隊“雙提升”行動推進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年初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為科技工作提出了“圍繞231產業集群和優勢傳統產業集群,大力引進與我市產業關聯度高的科研院所、大學和院士專家等人才團隊”的具體要求,強調“各部門、縣市區都要大力引進建設與我市產業高度相關的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高端創新平臺和院士等高端人才團隊”。為落實好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進一步健全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發揮科創載體和創新人才引領帶動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市委人才辦、市科技局提請市政府下達了2021年各縣市區引進建設科創載體和創新人才任務目標、市直有關部門引進高校院所任務目標,制定了科創載體和創新人才考核評價體系。堅持“引得來”與“用得好”相結合,建立調度、評價兩個體系,在全市范圍內重點開展了科創載體和人才團隊雙提升行動,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路徑。截至目前,全市引進落地高校院所74家、較去年同期增加29家,新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96個、較去年同期增加52個;推薦19人和13人分別申報國家、省科技人才項目,數量均居全省前5位。充分調動發揮優秀科技創新載體示范引領作用,評選95個作用發揮好的平臺、人才和項目,在全市科技創新暨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揚獎勵。在電視、網站和微信公眾號設立專欄,加強宣傳報道,培樹創新典型,持續奏響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最強音”。具體措施包括:
完善協調推進的工作體系。市政府與省科技廳簽訂了全省首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從高層次人才引進、創新載體建設等六個方面給予我市具體支持。根據制定的科創載體、創新人才任務目標,實行每月一調度,建立起至上而下的調度督導體系,形成了省、市、縣、企業多管齊下共同推進的強大合力。
暢通項目人才合作渠道。為解決企業和高校院所在技術、人才和項目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聚力打造了“兩圖譜三平臺”,圍繞“全市企業技術研發需求”、“全國重點技術分布”創新繪制“兩張圖譜”,充分發揮綜合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專利導航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三個平臺的作用,針對重點產業領域,每月舉辦一次專題產學研對接活動,為企業招引項目和人才團隊架起溝通的橋梁。截至目前,已繪制發布了7個產業領域“創新圖譜”,集中開展了21次產學研對接活動,簽訂合作協議105項、項目總研發投入達17.9億元。強化與大院大所的合作對接。積極引導支持各縣市區、市直行業主管部門、企業大力引進與我市產業關聯度高的“中字頭”“國字號”大院大所,提升平臺創新能級,開展聯合技術攻關,解決卡脖子技術。探索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機制。目前,全市已建設“人才飛地”46家,幫助80余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200余項。實行重點企業引才“配額制”,遴選優秀創新人才和項目給予資金扶持,目前已認定三批49名濟寧市創新領軍集聚計劃人才,撥付扶持經費1212萬元。成立全國首個地市級引智聯盟,已吸納集體會員172家,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發揮了較好的橋梁紐帶作用,共對接高層次人才210余人、專家50余人,達成合作意向25個,現場簽約項目3個,獲山東省科技廳頒發的大會“突出貢獻獎”,被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發文肯定。
強化政策引導激勵。市科技局提請市政府制定出臺《濟寧市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創新發展16條”),在支持企業建設研發平臺、推進產業創新載體建設方面給予真金白銀的補助支持;會同市委改革辦制發了《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會同市委組織部發布了《科技和人才支持助企攀登十條措施》,圍繞市委、市政府各項重大戰略部署,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建立市場化服務機制。完善“企業出題”機制,開展產業創新“揭榜掛帥”和技術研發“聯合攻關”。會同市委人才辦制定了《濟寧市重大科技項目“全球揭榜”工作實施方案》,評選出10項具備我市優勢特色、技術含量高、對我市產業轉型升級有較強推動作用的項目面向國內外高層次高校院所、高水平人才團隊公開征集攻關方案。支持科創平臺、人才團隊和企業、高校院所等開展協同創新,優選15個產學研合作項目予以重點支持。實施科創載體支撐計劃。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新建市重點實驗室30家,擇優向省科技廳推薦申報省重點實驗室6家、技術創新中心3家;爭取我市新能源研發創新中心等6個創新平臺納入省“十四五”規劃。深化“一區一業一所”建設,對9家市縣共建研究所進行績效評價和后補助,推動建在園區、企業身邊的研究所發揮作用。打造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代表的公共創新平臺,開展面向行業的技術研究和科技服務。目前,全市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42家,通過省級備案15家,這批新型研發機構已迅速成長為全市產業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濟寧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目前已與46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建設了西電人工智能研究所、納米應用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引進落地產業化項目30個,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其引進的“薄膜太陽能”項目參加全國創業創新大賽,獲山東賽區特等獎、全國三等獎,實現該獎項在我市零的突破。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從企業服務和產業帶動兩個方面綜合評價創新平臺和人才團隊,每年兩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評比和表彰,上半年在全市科技創新暨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山東省科學院激光研究所等19個高校院所、創新平臺和15個人才團隊被市委、市政府隆重表揚獎勵,極大增強了科創載體和人才團隊的創新意愿,凝聚了全社會創新發展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