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四減四增”工作成效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2018年以來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堅持以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目標,以生態環保和“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堅持“源頭防治、標本兼治”的思路,成立工作專班,不斷推進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結構調整。
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培育壯大新動能。開展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對能耗、環保、安全、質量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堅決予以退出。大力培育“四新經濟”,研究出臺《2020年度四新經濟工作要點》,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主導,圍繞“四梁”、聚力“八柱”、打造“十六條工作線”,開創全市四新經濟持續發展、加速發展、健康發展的全新局面。推動打造農業“新六產”示范,全市建設省級“新六產”示范縣4個、省級示范主體49家,市級“新六產”示范縣8個,市級示范主體89家。
二、調整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煤炭消耗,增加清潔能源使用。“十三五”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7.2%,2020年比2018年煤炭消費壓減約256.3萬噸,全市新增綠色建筑2676.11萬平方米,3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共計4.6萬平方米主體階段均已完工,項目推進順利。截至2020年12月,濟寧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22.57萬千瓦,占全市發電總裝機的17.72%,提前完成目標任務。
三、調整優化運輸結構,嚴控柴油貨車,提升交通運輸綠色清潔化水平。大力推進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全面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大力發展鐵水聯運和集裝箱運輸,積極申報省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發展我市多式聯運企業,充分發揮多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
四、調整優化農業投入結構,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增加有機肥使用。2020年水肥一體化新增面積14.05萬畝,配方施肥應用面積達到801.08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化肥利用率達到40%。2020年商品有機肥使用量達到19.05萬噸。全市規?;笄蒺B殖場區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
濟寧市的“四減四增”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距廣大群眾的期盼,距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下一步,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工作安排,以“起步即沖刺、開局即攻堅”的姿態,以碳達峰工作為牽引,圍繞“十四五”規劃確定的任務目標,積極謀劃我市碳減排工作,啟動新一輪“四減四增”工作,繼續抓好污染源頭防治,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農業投入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確保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深入推進“四減四增”工作,著力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落實,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市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市工信局
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完成情況
產業結構調整涉及的3項主要指標和35項重點任務全部按要求完成。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9.78%,超過32.37%的目標要求;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9.1%,超過46%的目標要求;規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3.1%,超過2%的目標要求。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的工作成效
1、培育壯大“231”產業集群。2020年,印發《關于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開放創新發展的意見》(濟發〔2020〕16號),圍繞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醫藥產業6大集群、30個核心產業鏈,重點推進“鏈長制”建設,制訂了“231”產業集群產業鏈圖譜、人才開發路線圖、技術開發路線圖。
2、技術改造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通過出臺《關于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濟寧市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濟寧市工業和技術改造導向計劃》等政策文件,先后實施千億技改工程、“雙千技改”工程、“雙十百千億”工程,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實現高質量發展。近五年來,市級獎補技改資金1.23億元,爭取省級以上資金1.09億元,工業和制造業技改投資總額五年來均位居全省前三位。
3、“一業一策”推動重點行業整合提升。從2020年開始,我市對石材加工、水泥、石灰等行業進行整合提升,在前期充分調研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濟寧市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方案》《濟寧市石材加工行業加快整合整改達標工作推進方案》等“一業一策”實施方案,對企業進行分類處置、整合提升;同時通過《濟寧市石材加工行業揚塵治理導則》等重點行業導則指導企業提升生產工藝、現場管理和環保治理水平,促進重點行業提檔升級。
4、積極培育綠色制造示范企業、打造綠色園區。通過引導企業建立綠色發展戰略、推行產品全生命周期設計等手段,創建一批綠色制造示范企業。目前,我市山東勝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入選工信部綠色工廠名單,太陽紙業等3個企業的8個產品入選工信部綠色設計產品名單,山東天意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工信部第二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鄒城工業園區入選工信部綠色園區名單。
5、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多部門聯動,開展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每年制定《濟寧市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方案》,設立舉報電話,定期公示結果,2021年共淘汰落后工藝設備31臺套。鋼鐵行業,我市唯一一家鋼鐵企業齊魯特鋼有限公司已根據鋼鐵去產能的要求,制定了45萬噸產能置換計劃,并與外市企業簽訂了產能轉移協議。焦化行業,根據省政府對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焦爐退出的工作要求,2019年12月份將微山同泰焦化和魚臺盛發焦化兩座4.3米焦爐企業關停。
6、提升園區集約發展水平。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范管理的要求,將我市化工園區壓減至7個,全部通過省級認定。積極推動化工企業入園發展,目前我市化工企業入園率為56%,遠高于省30%的要求。
下步,市工信局將按照新一輪“四減四增”工作安排,進一步培育壯大“231”先進制造業集群,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改善提升產業結構,為我市爭先進位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工信力量!
市能源局
取得的成效
(一)煤炭消費壓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35蒸噸/小時以下全部26臺燃煤鍋爐淘汰;6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工業爐深度治理工作,一段式和直徑3米以下燃料類煤氣發生爐全部淘汰。為全省“均衡壓煤”作出貢獻受到省煤炭消費壓減工作督導專班的通報表揚,我市2020年比2018年煤炭消費壓減約256.3萬噸,超額完成省定我市任務。
(二)圓滿完成能耗“雙控”任務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完成17.2%,較任務目標多降低0.2%;能耗增量完成195萬噸,小于257萬噸控制目標,均超額完成目標。
(三)全面完成清潔取暖任務。全市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669萬平方米,總面積達到1.15億平方米;完成清潔取暖改造87.36萬戶,全市清潔取暖改造戶數達到93.6萬戶。
(四)推行建筑節能。累計建成綠色建筑2800萬平方米、節能建筑4300萬平方米,打造省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3個、示范城鎮8個。
(五)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期間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增長3倍多,截至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22.57萬千瓦,占全市發電總裝機的17.72%,提前超額完成12%的任務目標。
(六)提升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加大對上氣源爭取,2020年我市簽訂供氣合同10.63億方,比2018年增長58.3%,有力地保障了我市用氣需求。實施“氣化濟寧工程”,基本實現市域內天然氣“鎮鎮通”。
主要做法
(一)健全專班工作推進機制。成立了由市能源局牽頭,發改、工信、生態環境、住建、行政審批、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為成員的市能源結構工作專班,明確任務、責任到人、強力推進。建立周調度、月例會、月通報制度,對工作進度實施紅黃藍管理,聚焦問題和難點,梳理建立清單,強化協作共商,形成工作合力,奮力攻堅克難。
(二)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根據市“四減四增”方案,相繼印發了《濟寧市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工作實施方案》、《濟寧市深入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確保完成各項任務目標工作方案》、《關于切實做好“四減四增”能源結構調整工作的通知》,對我市能源結構調整工作進行了再明確、再細化、再安排。
(三)夯實縣市區屬地責任。督促各縣市區明確能源結構調整牽頭部門,制定細化落實方案,市能源結構工作專班建立調度、督導、幫扶機制,每月調度縣市區工作開展情況,以問題為導向,定期開展專項督導幫扶,督促幫助縣市區抓落實、補短板。
(四)加強交流學習。對標先進“走出去”,組織能源結構工作專班人員先后赴淄博、棗莊等市學習能源結構調整先進經驗,同時加強與產業結構、運輸結構、農業結構專班的交流溝通,專班成員單位之間、專班與縣市區、縣市區之間交流互動頻繁,取長補短,有力促進了工作開展。
下一步,將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緊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和污染防治攻堅要求,聚焦目標、任務,做好新一輪“四減四增”能源結構調整工作,持續推動我市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助推我市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交通運輸局
工作成效
(一)提升鐵路運能方面。納入2018-2020年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實施方案的鐵路專用線共2條(濟寧礦業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6.5公里、華源濟寧高新區熱電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3.14公里),共計9.64公里,總投資6.88億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項目1個(濟寧礦業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6.5公里,完成投資4.33億元,在建項目1個(華源濟寧高新區熱電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3.14公里,完成投資2.4億元。
2020年全市共完成鐵路貨運量3448.06萬噸,較2017年增加907.36萬噸,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2021年1-7月份,鐵路貨運量完成1655.37萬噸。
(二)提升內河運能方面。梁山港區壽張集作業區二期工程、主城港區躍進溝作業區物流園碼頭工程、嘉祥港區祥城作業區二期工程、嘉祥港區祥城北作業區工程、白馬河航道等5個工程項目已按計劃開工建設。微山三線船閘等工程項目正開展招投標等前期工作。京杭運河濟寧至臺兒莊(濟寧段)航道“三改二”工程累計完成航道疏浚2207.88萬方,占比89.93%。湖西航道(二級壩-蘇魯界)改造工程航道疏浚已交工驗收。白馬河航道擴建工程累積完成航道疏浚35.22萬方,占比20.32%。2021年4月9日,梁山港一期項目建成并正式通航,濟寧港口吞吐能力達到7000萬噸。
2020年,全市完成水路貨運量2993萬噸,完成港口吞吐量4253.8萬噸。2021年1-7月份,全市水路貨運量完成1880.53萬噸,較2020年同比上升41.82%。
(三)大力推廣多式聯運方面。發展集約高效的運輸組織模式,全市共確定23家甩掛運輸試點企業,在多條線路上開展甩掛運輸業務,減少貨物裝卸時間,提高道路運輸效率。積極培育發展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目前,我市全程物流、宜通科技、金魯物流10家網絡貨運企業已通過省交通運輸廳線上服務能力認定,獲得網絡貨運經營許可,帶動了我市傳統道路運輸企業轉型升級。2020年全市完成多式聯運貨運量968.2萬噸(以火車進港量統計),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港量30324標準箱,均超額完成市定任務目標。2021年1-7月份,完成多式聯運貨運量628.36萬噸(以火車進港量統計),較2020年增長26.36%。
(四)加快推動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按照省定任務目標,2020我市需淘汰國三營運柴油貨車15005輛(為2019年底存量的70%)。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淘汰國三營運柴油貨車20221輛,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2021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淘汰工作專班部署要求,持續開展剩余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工作,截至10月18日,已完成淘汰25676輛,超額完成省確定淘汰任務目標,并逐車開展了“一車一檔”檔案材料核查工作。
(五)推廣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運輸車輛。2020年全市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車461輛,新增公交車使用新能源車的比例100%,全市公共汽(電)實現清潔化比率達到100%。截至目前,全市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車6495輛,清潔能源和純電動車占比100%,城區公交車純電動化100%。2020年全市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清潔能源出租車639輛,其中,新能源出租車42輛,目前新能源、清潔能源出租車占比達到98.46%。
下步工作安排
(一)根據省近期即將下發的新一輪推進運輸結構調整方案,制定我市運輸結構調整的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任務目標,加快推進運輸結構調整步伐。
(二)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步伐,推動貨物運輸“公轉鐵”。年內完成華源濟寧高新區熱電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建設。積極推進鄒城太平港鐵路專用線、魯西發電有限公司等鐵路專用線的規劃建設。
(三)加快水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貨物運輸“公轉水”。加快航道、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京杭運河濟寧至臺兒莊段、湖西航道(二級壩-蘇魯界)改造工程年內達到二級通航標準;推進京杭多式聯運、濟杭物流園等碼頭項目建設,為大宗貨物“公轉水”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持續加力,全面完成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清零工作。全面完成淘汰清零任務,進一步抓好各類淘汰車輛檔案資料的審查和軌跡抽查工作,確保全市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工作始終走在全省前列。
農業農村部門
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的部署要求,著力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大力推廣綠色防控及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認真組織做好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回收工作,引領農業綠色發展。
堅持目標導向,全面完成目標任務
按照《濟寧市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工作要求,到2020年,濟寧市單位耕地面積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下降率為6%,在農業病蟲害發生平穩的情況下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較2015年下降率為10%,全市商品有機肥使用量增加到18萬噸以上。2020年全市商品有機肥使用量達到19.05萬噸,目前已全部完成任務目標。
堅持問題導向,落實綠色發展措施
制定印發《濟寧市農作物病蟲農藥減量控害實施方案》、《濟寧市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方案》、《濟寧市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與處置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了化肥農藥減量工作具體任務,落實了責任。成立了濟寧市種植業防災減災和重大病蟲防控巡回考察技術指導組和濟寧市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專家指導組,定期到縣市區巡回指導重大病蟲防控用藥減量控害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充分發揮27個物聯網監測點重要作用,準確發布預警信息和防控意見,累計發布小麥、玉米、大豆、水稻、大蒜等病蟲草害預警預報及綠色防控技術意見37期。組織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化肥減量增效、耕地輪作休耕等項目,推廣小麥玉米輪作、水旱輪作、果樹蔬菜栽培管理化肥減量模式,各項關鍵技術全面落實到位。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34.1萬畝;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發布施肥配方226個,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商品有機肥使用量達到57.2萬噸。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新建設高標準農田1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38萬畝,生態循環農業推廣面積達到79.8萬畝。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累計設置縣級回收倉庫14個,鄉、村回收點2508個,設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桶4790個。開展農膜回收清理專項行動,重點加強對蔬菜種植集中區域專項清理,進行全面排查,推進地膜回收處理。加大推廣使用0.01mm以上標準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力度。
堅持責任導向,強化指導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