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濟寧訊(記者 張靜涵)9月17日下午,濟寧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濟時救”社會救助工作有關情況。
今年以來,市民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部署要求,聚焦救助資源分散、制度協調聯動不夠、信息共享壁壘、救助方式手段單一等短板弱項,集中力量攻堅突破,通過創新政策、重塑流程、數據賦能等,打造“主動告知、主動發現、快速響應、即時救助、跟蹤轉介”的閉環救助模式,努力實現弱有所扶、難有所幫、應助盡助,讓困難群眾更多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概括說就是社會救助工作做到“濟時救”,現“濟時救”品牌已在全省全國產生一定影響,具體做法如下:
在救助對象上
重點聚焦“三類人群”,構建分層分類、量體裁衣的救助制度。
“濟時救”工作機制注重精準甄別救助對象,根據群眾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將救助對象劃分為三個層級,實現分層分類救助。
核心層:即低保、特困人員及孤兒、重點困境兒童、享受兩項補貼的困難殘疾人等,全面夯實基本生活保障基礎,貫徹落實好低保和特困人員等救助制度,優化審核審批流程,依法依規擴大保障范圍,確保進出有序、保障有力。今年,在全省率先將低保、特困等9類困難群眾保障標準提高10%,共發放救助金10.15億元,惠及了33.5萬困難群眾。
外圍層:即低收入人群,實施動態監測,按照缺什么幫什么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救助,主要是專項救助。截至8月份,全市已通過摸排將4.1萬余戶低保邊緣家庭信息錄入數據庫,納入動態監測范圍。
外延層:即因遭遇各種意外事件或突發重大疾病等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第一時間給予急難社會救助。今年以來累計實施困難群眾急難臨時救助4591人次,發放救助金975.2萬元。
同時,根據困難情形和群眾訴求,將救助方式分為專項救助、臨時救助、基本生活救助和幫扶服務四類。對陷入困境的群眾,各相關救助職能部門先行給予醫療、教育、住房、救助、救災、康復、司法等相應專項救助;給予專項救助后,因家庭支出過大或收入銳減,基本生活仍然困難的,再由民政部門給予臨時救助;對給予臨時救助后符合低保、特困、孤困兒童及殘疾人兩項補貼條件的,按規定程序納入相應救助保障范圍。即時救助機制建立以來,全市新納入低保4294人、特困人員1699人,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和黨員1.2萬人次。
在救助流程上
創新實行“兩主動三服務”,打造以人為本、貼心周到的救助模式。
“兩主動”是轉變救助理念,由坐等群眾上門變為主動告知、主動發現;“三服務”是改變救助方式,由各自為戰變為快速響應、即時救助、跟蹤轉介服務。
暢通“主動告知”渠道。指導縣(市、區)對民政等12個部門救助政策進行梳理,優化各救助項目申請、審核、審批程序。在市、縣救助職能部門門戶網站、鄉鎮(街道)服務窗口或服務大廳、村(居)務公開欄長期公示社會救助政策,每季度更新。長期公開市、縣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做到群眾有訴求、即時能回應。每年集中開展救助政策宣傳活動,有效擴大政策覆蓋面和群眾知曉率。
健全“主動發現”機制。明確首要發現職責,將走訪、發現困難群眾列為村(居)重要工作內容,納入村(居)工作事項準入清單,壓實村(居)主要負責人第一責任和社會救助協理員直接責任。為確?;鶎咏拥米?、落實好,各縣(市、區)均成立了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156個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服務平臺,全市4401個村(居)設立了社會救助工作站,配備4563名社會救助協理員。另外,積極發動駐村干部、網格員、志愿者、老黨員等建立村級社會救助志愿服務隊,及時了解掌握轄區群眾困難情況,第一時間發現困難群眾,第一時間上報鄉鎮(街道)或縣級社會救助相關職能部門。
突出“快速響應”能力。社會救助相關職能部門或鄉鎮(街道)接到群眾求助或救助線索后,第一時間深入群眾家中調查核實。符合救助條件的,告知政策規定,幫辦代辦救助事項。規范提升鄉鎮(街道)“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綜合服務平臺社會救助窗口建設,公開救助政策、工作職責和監督電話,優化分辦轉辦流程,建立“濟時救”轉辦單制度,確保救助事項件件有落實、有反饋。
達到“即時救助”效果。對因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各種原因造成群眾基本生活出現困難、情況緊急的,鄉鎮(街道)先給予臨時救助,緩解其突發性、緊迫性困難,之后再協助辦理其它救助。對花費較多、困難程度嚴重的,市、縣可給予二次臨時救助。經調查核實,情況復雜或需要救助金額大的困難群眾,縣(市、區)啟動“一事一議”,召集相關部門協商確定救助方案,根據部門職責分別予以救助。
實施“跟蹤轉介”措施。積極推進省社會救助數字平臺運用,推進救助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對困難群眾適時跟蹤轉介,確保困難群體社會救助全覆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即時救助,設立“濟時救99公益日”慈善項目。發揮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作用,引導社會工作者對低保、特困等困難群眾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培育社會組織等方式,發動志愿者和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關心關愛困難群眾。
在事項辦理上
深入實施“三項改革”,完善智慧便捷、精準誠信的救助體系。
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規范完善低保、特困等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工作,對符合相關救助條件的,鄉鎮(街道)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充分發揮臨時救助時效性,實施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容缺辦理,對急難情況,24小時內先行救助;對情況特別緊急的,2小時內先行救助,事后補充材料。最大限度簡化審核審批證明材料,能夠通過信息共享獲取的,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供;能夠網上填寫的表格等,不再要求提供紙質材料。
規范提升救助信息核對機制。市級層面橫向打通12個部門31項救助事項,受理群眾申請后直接轉介至救助職能部門辦理;實現9個部門16項數據源實時對接,申請對象的車輛、房產、社會保險繳納及工商登記等信息 “一鍵查詢比對”??v向實現省市縣鄉四級互聯互通,有效提高社會救助信息化水平。
創新實施“誠信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以規范性文件出臺《濟寧市社會救助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辦法(試行)》,探索試行社會救助誠信承諾、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制度,全面推行誠信承諾書、告知書、守信和失信行為記錄表,對救助對象建立誠信檔案,大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救助信用環境。
下一步,市民政局將全面深化“濟時救”社會救助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政策制度,創新服務手段,提升社會救助保障能力和水平,編密織牢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安全網,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切實發揮民生兜底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