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濟寧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優秀黨員代表媒體見面會舉行。
張新安,來自嘉祥縣紙坊鎮,是一名鄉鎮干部。從95年參加工作到現在,26年的工作經歷有19年在鄉鎮工作。大家都說,基層不好干,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張新安認為基層工作很神圣,直接面對群眾、服務群眾,直接與百姓打交道,是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執行者、落實者。
紙坊鎮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全國第一批文保單位武氏祠、4A級景區青山景區和素有“天下神、數法云”之說的法云寺均坐落在紙坊境內。另外,最近幾年新建成了東方左岸假日小鎮、德信啤酒文化小鎮等,也初具規模、小有名氣。張新安是2019年1月到紙坊鎮任黨委書記的,在歷屆黨委政府辛苦努力和確定的產業方向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文化旅游和林果、蔬菜種植兩大產業,兩個產業年產值達12億元以上。紙坊鎮2019、2020連續兩年榮獲嘉祥縣綜合考核一等獎,張新安本人2020年獲評“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榮譽稱號。
和廣大黨員干部一樣,張新安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終堅持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也多次給鎮村干部講,辦好民生事要接地氣、入現場,要沉到底、摸實情。張新安來紙坊鎮不久,就發現鎮虎頭山社區拆遷6年的群眾沒有上房,大多數人都過著背井離鄉、顛簸流離的生活。當時張新安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之間有不少干部給張新安說,“回遷上房工作不好做,6年沒有解決的問題,里面的事太復雜”。張新安認為,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沒有解不開的疙瘩、過不去坎?;谝陨舷敕?,張新安帶領一班人,深入到村、到戶,一戶一戶摸情況,一人一人解心結,一遍一遍改方案,經過全體同志的不懈努力,農歷2019年臘月十六,虎頭山社區群眾順利上房。張新安說看著村民高興地住進了新的樓房,以前再多的辛苦努力都感覺非常值得。
張寶芳,任城區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區黨委書記。2003年5月開始從事社區工作,2011年4月選舉成為竹竿巷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在建黨100周年之際,竹竿巷社區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越河街道地處老城區,1980年改稱越河街道。轄區老舊小區多,個體商戶多,社區治理任務重、壓力大。近年來,竹竿巷社區強化黨建統領、賦權擴能、減負增效,全面推進“紅網覆蓋”“網格化管理”“愛心驛站”“志愿服務”“智慧社區建設”等工作,以“繡花功夫”推進精細治理,通過強基固本、培根鑄魂,構建起黨建統領、黨員帶頭、志愿者參與、駐區單位協助、社區居民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竹竿巷社區抓住黨建引領這一根本,強化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推動資源重心下移凝聚工作合力,通過解決居民“微訴求” 、滿足群眾“微心愿”、激活社區“微公益”、暢通社區“微循環”,準確把握社區突出問題,有效破解了社區治理中的困境難題,形成了新時代黨建統領下的社區“微治理”模式,實現了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面對著社區群眾多樣的需求,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社區搭臺、黨員、群眾參與,首先是選好樓長,選好群眾“代言人”。樓長扮演了“五種角色”:黨的聲音傳遞員、樓宇事務組織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平安穩定巡防員。社區黨委定期組織召開多部門參與的樓長會議,匯總、商議居民意見和日常小區管理出現的困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其次是抓好“信用+志愿服務”體系,調動群眾力量。通過組建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目前志愿者已發展到1126人,為社區治理凝聚起“大能量”。創新志愿服務載體。以“采集需求、設計項目”為導向,創新推出“掌上微益”志愿服務平臺,打造了 “居民組織、愛心公益、社會治理”三個維度為一體的志愿服務運作體系。建設智慧社區。在市、區、街道三級支持下,竹竿巷社區被確定為全省、全市首批智慧社區試點,運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為社區治理賦能,探索出了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化建設的新路徑。
姚洪遠,泗水縣圣水峪鎮南仲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1984年3月參加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到廣州下海經商,從事水果生意,2011年春,回村任黨支部書記一直至今。
姚洪遠回村后,依托南仲都現有資源優勢,帶領村民因地制宜,堅持山區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村級特色產業,走“一村一品”的產業化路徑。經過全村黨員、群眾的不懈努力,做到了“三變”。
第一個“變”,“小草莓”創造“大財富”,貧困村變為明星村。2013年7月6日,驕陽似火,注定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村委會會議室里熱鬧非凡,姚洪遠在村民大會上提出要大力發展草莓種植的時候,村民們有些疑惑和擔心,不種糧食了,老百姓吃啥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正在探討種植大棚草莓的致富之路。經過一天的熱烈討論,村黨支部決定:有風險的事,黨員干部先干。雷厲風行,這是我們村黨員干部的風格。第二天,姚洪遠帶著黨員和群眾代表到全國草莓第一大縣安徽長豐縣去考察。當村民代表們走進現代化的草莓大棚,看著絡繹不絕采購客商時,那顆萌動的種子已經種下了??疾鞖w來,鐵心種草莓的都是本村黨員干部。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可村的黨員干部心不冷?!霸匐y也不能難倒我們共產黨員,不難要我們黨員干什么!”也正是憑著這篤定的一搏,成為我們南仲都村走向輝煌的第一步,也為今后成為明星村打下了基礎。創造財富必定是充滿艱辛的。從安徽長豐縣考察回來決定種植草莓后,黨員干部熱情很高,帶頭要求種植大棚,姚洪遠更是向村民承諾,出現任何銷售風險,我姚洪遠來兜底,最低10元一斤回購。流轉土地、籌措資金、聘請專家,一個月后,31個高標準草莓大棚建起來了。等大棚內栽上草莓苗后,姚洪遠又帶領村干部三下廣州學習考察草莓市場和包裝方法。春節前上市的草莓每斤賣到了30塊錢,每個棚純利潤接近3萬元,村里頓時沸騰起來。俗話說,“頭三腳難踢”。南仲都村這一腳踢出去了,便一發不可收。此后,采取“政府扶持+村能籌資+農戶自愿出資”的模式,“滾雪球”式發展大棚草莓,采取“村集體+租種農戶”的方式進行統一管理,苗木及銷售由村里負責,并與租種農戶簽訂最低收購合同,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種植規模連年擴大,2016年,村里已建成76個大棚,占地230畝。2016年春啟動“好客山東莓麗泗水”草莓采摘節,農業生態園通過濟寧市科技示范園、山東省精品采摘園驗收?!爸俣疾葺北妒軡?、濟寧、泰安等大中城市消費者青睞,我也被各大媒體譽為“草莓書記”。
第二個“變”,花卉美了村莊,富了人民,昔日的單一農業村變成了鄉村振興示范村。對于南仲都村的產業發展來說,原有的草莓、火龍果大棚產業已在南仲都村日臻成熟。我也在一直尋求繼續發展壯大咱們村的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2017年,姚洪遠組織村民到山東青州、臨沂這些地方考察學習,最終敲定要新建花卉大棚基地,讓整個南仲都村的產業結構更加立體,更多樣化。2020年10月份,魯南花卉博覽園正式投入使用,博覽園共計投資1045萬元,占地6600平方米。同時,項目還規劃建設占地230畝的花卉種植基地,計劃建設68個高標準花卉種植大棚,占地6600平方米,規劃建設占地230畝的花卉種植基地,建設78個高標準花卉種植大棚,目前在建44個。一個大棚,安排4個工作人員,這就能解決270多人的就業,再加上采摘園、民宿、花卉博覽園,一年下來300多個就業崗位出來了,所以說,咱們農民現在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兩腿是泥,滿手是灰了?,F如今,依托草莓、火龍果采摘和特色鄉村游,通過“果蔬采摘+農耕體驗+生態野營”的模式,將集餐飲、花卉、無土栽培于一體,南仲都正發展成以“孝”文化為魂、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體驗式旅游為載體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第三個“變”,“兩園一林”指引發展方向,山區村變成鄉村旅游示范村?!翱吹靡娚?,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就是南仲都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南仲都村美麗鄉村建設之所以如此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到了規劃先行。2015年夏,姚洪遠召集村干部召開領導班子會議專題研究村莊規劃編制,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美麗鄉村設計理念,確立了“村強民富、完善設施、生態宜居、提升服務、群眾參與”的規劃編制思路,聘請專人編制的《南仲都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為如何打造美麗鄉村提供了指引和依據。南仲都村堅信產業發展是鄉村建設的“發動機”這一理念,始終堅持把傳統種植產業、“孝”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產業、生態品牌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先后建成百畝大桃采摘園、百畝核桃園采摘園;借助世界文明論壇永久舉辦地的優勢和鄉村儒學講堂的影響力,充分挖掘“盡孝行善”的文化傳統;立足當地實際,充分結合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優勢,建設草編坊、豆腐坊、香油坊、粉皮坊等眾多民俗風情體驗設施及“農家樂”、精品住宿等服務設施。吸引濟南、濟寧、泰安、臨沂等地大批游客觀光游玩。努力將南仲都村打造成集觀光、體驗、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特色村,最重要的就是要規避鄉村的同質化,突出“精”和“細”,打造差異化精品。在施工過程中,按照“一個區域就是一個故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景點”的理念,在保持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增加傳統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山村特有石頭民居風格,保存了傳統的村落風貌,突出了鄉土氣息和田園風格,形成了“圣山圣水圣人醉,楸樹花開思憶回”的意境。先期投資1100萬元著力打造文化觀光板塊,建設內容為建筑立面改造、金楸賓舍、金楸人家農家宴、文化展廳、砭石保健養生茶社、思孝古井、金楸廣場、仁和廣場、鄉村手工坊、民俗風情街、流水集市、濕地花溪生態水系等。南仲都村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嚴格按照《規劃》一個版塊一個版塊地用心打造,一個節點一個節點的用情實施。目前,南仲都村已打造成“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魯西南最美鄉村。村里的旅游火了,村民自然也就樂了。
南仲都村從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蝶變成了發展路徑清晰、產業布局合理、發展后勁十足的生態觀光旅游村,村民駛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另外,南仲都村堅持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同步。為了提升村民居住環境,與文化、旅游工作相結合,號召村民充分保留當地石屋石墻的傳統村居樣貌,傳承體驗古樸風韻特點,確定以“儒孝之村·善行仲都”為主題的旅游發展定位,按照“一帶、兩中心、四板塊”的空間布局,先期投資1100萬元著力打造文化觀光板塊,建設完成以體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旅游景區,新建金楸賓舍、思孝古井、金楸廣場、仁和廣場、鄉村手工坊、民俗風情街、流水集市、濕地花溪生態水系等。充分挖掘“盡孝行善”的文化傳統,大力開發以“孝”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產品,建設草編坊、豆腐坊、香油坊、粉皮坊等眾多民俗風情體驗設施,吸引了大批游客。在此基礎上,由村兩委牽頭注冊成立了泗水縣儒善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202人,目前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極大的促進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被評為“全國‘合作社+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
孫建濤,泗水縣微公益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泗水縣微公益協會于2016年1月在泗水縣民政局注冊成立,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公益團體,主要致力于困境少年兒童救助、愛心助學等相關工作,并協助相關單位做好社會弱勢群體幫扶工作。
多年來,在泗水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愛心組織、愛心人士的關心和支持下,協會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集聚平臺資金來源臺賬、關愛成長幫扶臺賬、項目資金流向臺賬精細化管理優勢,協助政府精準實施幫扶困境少年兒童,及時與政府做好“補位”工作。在服務實踐中確立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政府助手,致力于困境少年兒童救助、愛心助學”的工作思路。逐步實現了社會組織在“愛心助學”工作中的規范化、專業化、信息化運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公益運作新模式。
目前,協會已吸納黨政機關、學校教師、個體工商業主、在讀大學生、待業青年等各層面會員達186名。累計行程70多萬公里,走訪了泗水縣596個村莊的7000多個家庭,為2138名符合資助條件的少年兒童建立了詳細的幫扶檔案,累計籌集資金2500多萬元。協會堅持“做孩子們最需要的公益服務、做對孩子對家庭最有用、最有意義的公益”,從最開始的助學金、生活和學習物資幫扶,到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養成,興趣培養,再到心理疏導、精神激勵、家庭賦能,微愛陪伴、職業規劃等方面設計了不同的項目,為他們提供了愛心助學、溫暖小屋、帶你看世界、微愛媽媽、大病救助、暖冬行動、心理疏導、興趣培養、素質提升等全方位、精細化的幫扶服務。溫暖小屋就是為了解決青春期的女孩沒有獨立的空間,和異性長輩生活在一起的問題而發起設計,給女孩子一個獨立的生活學習空間,2020年5月被團省委作為希望工程的升級版,在全省16個地市進行推廣,如今這種模式已經飛出大山、走出了山東,在江蘇、湖南落地,撬動2億多社會資金注入,讓一萬多名兒童感受到了溫暖。
協會的項目資金都是通過社會籌款解決的,也就是通過騰訊公益平臺、支付寶公益平臺發起“微愛1加N成長計劃”項目,面向社會大眾發動籌款。在騰訊公益平臺,協會利用99公益日活動,在每年的9月7、8、9日三天,發動愛心企業、愛心單位、愛心人士進行捐款,這三天捐款,騰訊公益會給予配捐獎勵,能夠讓我們的愛心加倍。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99公益日期間,協會發起的“微愛1加N成長計劃”項目連續四年取得99公益日山東省縣域公益組織籌款第一名的好成績,創造了縣級公益組織99公益日籌款的山東記錄;2020年5月,協會在支付寶平臺上線“微愛1加N成長計劃”項目,一年多來,濟寧九龍貴和集團、泗水縣圣源酒店有限公司、康泉(唐樂)蛋糕、泗水華聯超市等1251個愛心商家參與消費捐贈,截止目前已經獲得370萬人次的捐贈,籌集愛心資金超過3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