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濟寧訊(記者 張靜涵)3月15日下午,濟寧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濟寧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市科技創新整體情況,以及“十四五”全市科技事業整體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并回答記者提問。
“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發展基本情況
“十三五”期間,全市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重點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逐步構建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市被認定為支撐綠色發展國家級創新型城市,成功入圍國家“百城百園”計劃,榮獲“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示范城市,全市建有省級以上各類創新平臺載體430家,比十二五末(187)增長1.3倍;累計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4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深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為主線,推動區域協同創新,重點突破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壯大科技人才隊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重點技術領域創新,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格局,打造綠色發展國家級創新城市、國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區、省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力爭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家,全市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75%,技術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新增國家和省級高層次人才100人、新建省級以上科技平臺80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主要科技創新指標進入全省前5位,綜合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突出“創新谷”核心作用,構建中心驅動、多點協同、開放共享的區域科技創新格局?!笆奈濉逼陂g,在創新谷布局5家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年均引進建設研發機構20家以上,落地重點產業化項目50個以上。充分發揮創新谷在區域創新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與各縣(市、區)協同聯動,開展雙向產業轉移、技術轉移,打造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
(二)培育科技創新主體。落實各類創新政策,增強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打造科技型企業雁陣,每年布局新建10處左右專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打通產學研合作路徑,全面引進對接國內外高校院所資源,突破我市智力源頭短板,每年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項目200項;2025年,力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00家,與我市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的高校院所達到100所,新建產學研合作平臺50家以上。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技術創新打通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短板,推進傳統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集群化。到2025年,引進落地強鏈補鏈延鏈產業化重大項目200個以上,新增產值800億元,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至50%以上,年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四)提升創新平臺能級。持續推進科技平臺改革,不斷提升科技平臺載體和支撐作用。布局建設150家以上新型研發機構,全市省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突破500家,爭取10家以上重大平臺躋身國家級創新平臺?!笆奈濉蹦?,全市規上企業研發平臺建有率提升至40%以上。
(五)壯大科技人才隊伍。突出平臺、項目、人才一體化,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需求,精準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到2025年,新建院士工作站40家、高層次專家工作站5家,引進院士等頂尖人才50人。
(六)提高成果轉化效率。健全技術市場體系,設立產業化中試基地,促進成果“引得來、落得下”。到2025年,培育專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20家,建成中試基地40處;年均發放“成果貸”3億元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20%以上。
(七)推進重點技術創新?!笆奈濉逼陂g,立足我市產業發展基礎優勢和升級方向,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醫養健康、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突破高端化工、節能環保、現代高效農業等傳統產業。同時提升民生科技領域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讓科技創新進一步惠及民生,發揮科技在民生改善、生態環保、應急安全等領域中的支撐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濟寧市科技局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啟動深化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科技企業培育“雁陣工程”,開展“創新圖譜”繪制及產學研合作活動,建設線上線下一體的多功能科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對創新平臺和人才團隊作用發揮情況開展評選表彰,通過一系列新舉措,更深層次、更大力度地激發全社會科技創新熱情,努力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