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濟寧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4場)。汶上縣委宣傳部負責人及基層代表參加發布會,介紹汶上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1
汶上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列入全縣“三重”工作進行重點部署,成立了汶上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縣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多方組織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鄉鎮(街道)、村(社區)、各單位組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600余支,常年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
打造文明實踐新陣地
依托縣文化藝術中心,整合縣圖書館、文化館、工人文化宮、城市規劃展館建成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揮雷鋒展館的獨特資源優勢,建設汶上縣學雷鋒志愿服務教育基地。按照“分類推進、因地制宜”的原則,15個鄉鎮(街道)整合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民服務中心等各類公共服務資源建設15處文明實踐所。實踐站建設按照“七個一”標準(即一個文明實踐站、一個文明實踐廣場、一套整合的功能室、一套規章制度、一套組織架構、一套活動計劃、一套“講評幫樂慶”活動展示)和3個“三分之一”的總體要求,不搞一刀切,分類推進、因村施策,實現一村一亮點,確保實踐站建設質量好、有特色、用得上,全縣360個行政村實踐站實現全覆蓋。現如今,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儒學講堂、文化大院、休閑廣場在以文明實踐為主題的整合統籌下,煥發新的生機,成為宣講黨的政策、傳播創新理論、開展惠民活動的主陣地。
煥發文明實踐新活力
在學雷鋒志愿服務教育基地,開設“雷鋒七問大課堂”,學習雷鋒精神,讓廣大志愿者在雷鋒精神感召下,轉化為志愿服務的具體行動,打造一支支高素質的志愿服務隊伍。充分發揮縣志愿服務總隊統籌協調作用,全縣15個鎮街組建志愿服務分隊、16個縣直部門結合部門職責組建16支專業服務隊,同時廣泛吸納社會力量,組建佛都志愿者協會、愛心聯盟、愛國擁軍、無償獻血等N支社會志愿服務隊,形成“1+15+16+N”的志愿服務隊伍模式。各級文明單位、鎮街、村居廣泛組建志愿服務隊伍,注冊志愿者12余萬人,保證了志愿服務和活動常態化、多樣性。疫情期間,鄉土講師志愿者們發揮各自優勢,錄制300余個小視頻宣傳科學防疫知識;汶上心理學會、汶上藍雅社工服務中心組建“汶上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團隊”,為一線醫務工作者和市民提供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900余人次,開展網上課堂260余次。
弘揚文明實踐新風尚
汶上縣發揮品牌引領、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的作用,深入挖掘、精心培育一批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群眾喜聞樂見的品牌項目。我縣“鄉土講師團”和“舞前十分鐘?百姓話場” 2個品牌,入選全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品牌項目。汶上縣“鄉土講師團”運用說唱講演等群眾喜聞樂見宣傳教育形式,傳播社會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群眾,打造了一支支生活在群眾身邊永遠不走的志愿服務隊。目前,全縣15個鄉鎮(街道)共組建講師團80支,成員800余人。2021年1月9日,中國文明網發表題為《這份成績單,優秀!》的文章,點贊汶上縣“鄉土講師團”。“舞前十分鐘?百姓話場”利用廣場舞開場前一段時間,抓住人多面廣、組織有序的有利時機,讓百姓宣講員拉家常話、說大白話,對參與健身活動的群眾進行政策、法規、科學、道德、健康等方面的宣講。2020年“舞前十分鐘?百姓話場”入選由中宣部出版社出版的《基層宣講100法》。
開創文明實踐新局面
積極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建設數字化指揮中心,開啟云平臺“百姓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服務模式。目前,云平臺注冊志愿者10152人,志愿團隊668支,發布點單服務項目269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775次,有效實現了群眾需求與志愿服務的精準對接。為推動云平臺的使用,汶上縣多次召開縣直部門、社會志愿服務組織、鄉鎮、村居參加的云平臺線上線下培訓,實現了縣、鄉鎮、村居、社會志愿服務組織云平臺由專人管理,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全縣360個村居設置“幫辦員”,及時收集群眾需求,發布微心愿或“點單”志愿服務,認領群眾“微心愿”84個。
關于汶上縣“鄉土講師團”
汶上縣“鄉土講師團”由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功底扎實、熟悉社情民意、政治責任感強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模范、老戰士,道德模范、美德新星、文藝骨干以及有一技之長的群眾組成。他們運用說、唱、講、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學習科學理論、宣講黨的政策、傳播科技知識、活躍文化生活、推進移風易俗;用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教育群眾,傳播社會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群眾,有效實現理論宣講、文化活動、文明創建、移風易俗等各項活動協調統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