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開“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濟寧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經濟社會發展專場。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推動濟寧高質量發展、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 “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總體部署,真抓實干、聚力攻堅,濟寧從經濟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正在發生系統重塑。
經濟結構顯著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2017年的11.5:43.3:45.2調整到2020年的11.7:39.2:49.1,第三產業占比提高了3.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9.8%,3年提高了8.93個百分點。
“四新”經濟加速成長?!八男隆苯洕急?3.3%、3年提高8個百分點,“四新”投資占比達62.2%、居全省第2位。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高新技術企業達614家,3年翻了近一番;省級以上創新平臺430家,在全省率先實體化運作產業技術研究院,太陽紙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市場主體活力迸發。2020年全市市場主體突破82.3萬戶,3年來增長48.8%;今年前5個月,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5.8萬戶、同比增長7.4%。
這一系列重大變化充分表明,濟寧新舊動能轉換強勢推進,成效初步顯現。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展,其根本在于全市上下擺脫慣性“思維”、破除傳統“意識”、卸下煤炭“包袱”,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和工程化推進的辦法,探索形成了具有濟寧特色的新舊動能轉換之路。
“三個堅決”縱深推進
新動能擔綱挑梁的態勢加快形成
堅決淘汰落后動能。3年來,我市每年壓減煤炭產能496萬噸,今年將關閉退出9處采深超千米沖擊地壓煤礦;明年年底前削減500萬噸水泥粉磨產能,關停2條2500噸/天水泥熟料生產線,落后產能的出清為新動能加快成長騰出了寶貴空間。
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圍繞高端化工、紡織服裝、文化旅游等五大傳統產業,重在“有中出新”,促進“老樹發新枝”,3年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902億元,太陽紙業新材料產業園、魯抗生物醫藥產業園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濟寧高新區連續2年被評為國家五星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重在“無中生有”,推動“筑巢引新鳳”,華為大數據、瑞城宇航、晶導微電子等一批新興項目成為新引擎。
產業集群加速壯大
產業生態“四梁八柱”逐步夯實
狠抓產業集群培植。圍繞培植“231”先進制造業集群,梳理了30條產業鏈,繪制創新圖譜、人才圖譜,全面推行“群長+鏈長制”,到2025年培育形成高端裝備、高端化工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現代信息技術500億級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醫藥產業2個400億級產業集群,新能源產業300億級產業集群。我市裝備制造、研學旅游等4個產業集群入選省首批現代優勢產業集群,智能裝備制造入選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勢產業集群帶動了產業園區化、集聚化、高端化發展。
狠抓特色產業壯大。圍繞打造文旅產業高地,持續推進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建設,打造文化“兩創”先行示范區;大力整合提升文旅資源,國內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000萬人次,今年微山湖有望成功創建5A景區。圍繞發展現代物流業,以京杭大運河、中歐班列等為依托,加快兗州國際陸港、梁山港等牽動性項目建設,強力推動“水陸空鐵”互通互聯,建設一流大型內河港口,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全國重要物流樞紐城市。
狠抓龍頭企業培育。實施企業攀登、技術改造、企業上市、要素保障、企業家培育“五大工程”,抓好“四上”企業、“準四上”企業、“種子”企業等不同層次企業的培育,我市7家企業獲評省級領軍企業。
改革攻堅持續加力
高質量發展動力引擎更加強勁
堅持以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高水平構建經貿合作新高地,獲批全國首批二手車出口業務試點城市,濟寧(金鄉)內陸港開通運營,兗州國際陸港投入運行,“兗歐班列”直通歐洲六國。高質量開展“雙招雙引”,舉辦市級大型招商推介活動30多次,近3年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00%,55家世界500強企業累計在我市投資項目100個。
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著力完善創新政策體系,加速聚集創新人才,培育壯大創新產業,優化創新生態,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近年來,我市被評為國家級創新型城市,成功入圍國家“百城百園”計劃。積極搭建人才平臺載體,成立濟寧人才發展集團,廣泛吸納海內外英才,先后建設院士工作站41家,引進院士42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13人,科技資源加速聚集,正在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動能轉換注入強勁動力。
統籌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
讓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3年來,我市以“四減四增”為引領,以“鐵腕手段”治理污染,推進“十條工作線”,累計關停電廠14家、容量227.35萬千瓦,“散亂污”“小鍋爐”實現動態清零,凈壓減煤炭消費當量251萬噸,萬元GDP能耗較2017年底下降10%,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20.6%。堅決扛牢重大政治責任,積極推進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完成湖區12家煤礦退出、26萬畝池塘退養,沿湖及入湖河道養殖場全部“清零”,確?!耙汇逅览m北上”。立足資源型城市實際,對采煤塌陷地進行綜合治理,目前少康湖、龍湖、十里湖、九曲湖已建成開放,全市累計治理塌陷地11.96萬畝、修復濕地30.82萬畝,“一環八水繞濟寧、十二明珠映古城”特色生態水城形象初顯。
堅持把共享作為根本目的。3年來,全市民生投入穩定在80%,新建和改擴建學校158所、幼兒園373所,全面消除超大班額,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等“五大中心”啟動建設,在全省率先實現縣(市、區)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疾控中心全覆蓋,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城市。就業創業量質齊升,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5%以內,獲批全國深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配套試點城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推行“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體系,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我市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錨定“決戰決勝‘十四五’,跨入全省第一方陣”戰略目標,凝聚全市力量大抓產業、抓大產業,強力突破制造強市,力爭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奮力譜寫濟寧高質量發展新篇章。